- 中国云南热线
《中国汽车报》整版报道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顺风车”
7月8日,《中国汽车报》第12版新闻观察对“顺风车”进行了整版报道。图为:中国汽车报整版报道“顺风车”的网页截图。
图为:中国汽车报整版报道“顺风车”的网页截图。
以下为文章全文:
北京对拼车说YES
治堵、治污,是近年让北京市政府最“头疼”的两大工作。在多管齐下的现实要求下,北京又将采取“大手笔”,让拼车合法化。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通过首都之窗网站称,计划年内出台针对私家小客车的合乘指导意见,目前正在深入研究。消息一出,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
长期“合理不合法”
“本人在奥园三期南住,在中关村普天大厦上班,平时开车感觉太累,愿付油钱搭车或分担费用拼车。早上7:00~8:00奥园出发,晚上5:30~6:00中关村出发,有意者请电联186XXXXXXXX,谢谢!”这是记者7月4日从某网站社区论坛上看到的“征拼”帖。
事实上,类似的帖子屡见不鲜。如今,不仅社区论坛有相应的拼车版块,甚至还出现一些专门提供拼车服务的网站,且分类相当细致,有“上下班拼车”、“长途拼车”、“拼车自驾游”等。有些“热帖”还常被“置顶”,备受网友追捧。
“追拼”现象不止出现在诸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兰州的吴女士,家离单位较远,上下班单程路途需要花费近一个小时。为在限号期内上班方便,也在网络上发布了寻找“拼友”的帖子。“没想到,网上没找到路线合活的,倒在闲聊时得知同小区的邻居也有类似想法,一拍即合。因为拼车,我们几位还成为了好朋友。”吴女士兴奋地说。
山东济南西站附近近期施工较多,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均是一大早从周边地区赶过来,大约早上6点到达工地。据当地媒体报道,其中不少是自发“拼车”而来。
尽管早就“风生水起”,但在我国,拼车长期被官方认定为“涉嫌非法营运”并遭到“围追堵截”。随着拼车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关部门对之也就采取了暧昧态度,但并不鼓励。直至现在,拼车仍处合理不合法的“灰色地带”。
“正名”之路颇曲折
在民间,对于拼车合法化的呼声从未停止。
自2008年起,全国青联委员、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曾多次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国“两会”和北京市“两会”提交有关鼓励拼车的提案。他认为,私家车空载率过高,给城市交通、社会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他还建议通过考核、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黑车”予以收编,要求其依法运营、纳税,与正规出租车开展良性竞争。“政府想要的是更安全、容易执行、结果可量化的方案,因拼车涉及内容繁多,且出租车利益链条复杂,需要全方位考量,因此推动拼车合法化并非易事。”王永告诉记者。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北省春风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曹宝华等代表、委员也提议: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增加拼车条款,界定拼车与非法营运的区别,允许不以营运为目的的有偿拼车并对拼车驾驶人资格作出规定。
尽管呼声高,且有实际需求及合理性,但拼车合法化的进程始终缓慢,且鲜有成功案例。
据悉,2009年杭州曾在两个社区实行试点拼车政策,规定拼车当事人本着自愿原则在填写登记表交交管部门备案之后,可以进行有条件拼车:一是有车,即合法拼车对象锁定在有车一族;二是“不来钱”,即拼车当事人之间不能发生交易行为。该举措很快遭遇“板砖”。有人评说,因现实生活中更多发生的是无车者与有车者之间的有偿拼车,而不花钱坐别人的车不能叫拼车只能叫蹭车。“有车”和“不来钱”这两个条件脱离实际,因此试点大半年后只有一对登记备案,不了了之。
期待政策更可行
这次,北京也要动真格了。虽然不是全国首推试点,但出台指导性地方政策,乃是首开先河。与杭州试点不同,北京将对“有偿拼车”予以鼓励。消息一出,迎来叫好声一片。
据北京市交通委透露,该指导意见已被纳入该市交排堵保畅第十阶段((2013年)工作方案,内容将包括对公益性合乘的鼓励支持措施,如评选“合乘达人”、奖励社会效益显著的合乘网站等。同时,对合乘费用的分担,不简单认为是非法运营,但对以合乘名义进行非法运营也不会手软,将依法处理。相关负责人还表示,针对指导意见已召集多次专题研讨会议,并开展了国内外研究。对于普遍关注的合乘概念、费用摊算等问题,目前已有初步研究成果。
听到将要出台指导意见的消息,市民张先生表示赞成。他说,他早就和几位同事达成口头协议,还排出个“拼车日程表”,轮流开车上下班。感觉既省钱又省心。这种做法早该鼓励了,既能缓解拥堵,也能减少尾气排放。
王女士在表示支持的同时,也提出疑问:安全问题有保障吗?出了事故怎么办?如何界定拼车与非法营运?
上述三个问颗,代表了舆论对该指导意见可行性的普遍期待。王永告诉记者,可通过实名注册、签订协议、完善保险等措施来解决。另有专家、律师建议,指导意见出台前要充分征求意见,并进行多次试点。还需相关管理措施配合,在费用分担、保险、意外事故处理等方面作出明确、科学、合理规定。(本报记者朱志宇)
短评
期待好事能好办
从推行汽车摇号限购政策,到实行“京V”排放标准,再到拟推拼车指导意见,北京在治疗“城市病”方面总能先行一步,且将理所当然地发挥示范效应。
从中可以看出两点。
一是当前北京治堵、治污压力巨大,甚至与日俱增。鉴于之前种种政策的实行效果,并不能得到舆论满意的北京市相关部门,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更加直接、可行的方法,并使手段丰富化、人性化。从这种意义上说,将拼车合法化,并不一定是政府的本意,而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
二是政府的管理思路在悄然转变。从对拼车现象的“讳疾忌医”,到主动推动合法化,这本身就是顺应民意、为百姓提供更多便利的做法。既然环境有需求、交通有需求、社会有需求,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推动此事的障碍。就算政府不情愿、有难处,也应当顺应实际。
可以想见,北京的这种示范效应将会迅速扩大,推动拼车行为在全国的合法化。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于拼车,仅仅为之“正名”还不行。政府不仅要允许拼车、鼓励拼车,还应该为拼车创造条件、服务于百姓对拼车的需要。这就需要后续相关管理措施能够跟上并提供切实保障。拼车是个好事,但没有配套管理措施的出台,好事也未必得以“好办”,甚至还将滋生更多隐患。
当然,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也不够。让拼车合法化、健康化、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与共同努力。汽车企业也不妨行动起来,动员旗下经销商、车友会等组织参与相关推广行动。(朱志宇)
延伸阅读
让“绿丝带”飘起来
——记北京回龙观顺风车试点活动
在北京回龙观地区居件的很多人都记得,在344路公交车站附近,常常会停靠一辆奔驰轿车。车主总会摇下车窗,冲着十几米长的队伍,大声招呼:“谁要去马甸、双安?搭车不要钱!”一些人会熟门熟路地钻进他的车,另一些人或疑惑或好奇地看着满载的轿车渐渐驶远。这位车主叫王永,他坚持免费载人搭顺风车已15年,搭载乘客过万人。
多年来,作为全国青联委员、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的王永,曾多次向政府提交建议书,希望把顺风车制度化,让更多人参与公益拼车。2013年,王永等人建立“顺风车公益基金”,并成立公益基金管委会,发布统一的顺风车车标、搭车手势,并表示顺风车将从过去更多关注春节回家向常态化堆广。该管委会还发出三项倡议,希望政府对满载的顺风车免限号、免高速费、优先使用公交车道等。
近期,王永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在北京回龙观地区的拼车试点行动。此次试点恰逢其时,启动后不久,北京交通委即宣布年内出台拼车指导意见。
6月17日,在回龙观居住区进京方向、进入京藏高速前的辅路边上,竖起一个高高的蓝色背板,上书“顺风车高速通行券领取处”。烈日下,一群人正在沿路发放宣传单,并为符合条件的车主发放通行券。由顺风车公益基金发起的“三人一辆车 代付高速费”活动,从这一天起正式启动了。
何为“三人一辆车 代付高速费”?王永向记者解释,即从6月17日起一个月内,每天在早高峰时段(7点~9点)出行进城,只要车上坐满三人且贴有顺风车车贴,顺风车公益基金将为其代付高速费。每一辆加入行动的车,除粘贴车贴外,还将在右后视镜上系上一条绿丝带。
如何保证顺风车的安全并打消参与者对涉嫌非法运营的担心?王永向记者介绍,参与顺风车的车主与乘客需实名认证,匹配成功后还需签署一份电子搭乘协议。同时,顺风车团队已说服保险公司,免费为每位顺风车人员提供保额为3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让参与活动的车主与乘客免去后顾之忧。
在试点的这些日子里,很多路人都对其表示不解或观望。王永及其团队不厌其烦地向车主与等车的乘客一一解释。为了让更多人参与,他们还常常跑去附近的公交车站“拉客”。
尽管顺风车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往来于回龙观及办公地点,希望向更多人宣传、推介顺风车活动,但目前的推广情况并不让他们满意。7月4日,活动已进行半个多月时,王永告诉记者,目前仅有1000多位车主报名参与。这个数字并不让人满意,我的期望是能过万人。目前主要是人们对公益拼车还不了解、还有顾虑。这项活动也需要多方配合。”王永说,等回龙观试点结束后,他将考虑在京通高速等其他地区继续开展试点行动。“希望能有更多的绿丝带在北京城飘起来。”他说。(朱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