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山阴 “塞上明珠”的阵阵“绿”动

来源:中国云南热线    日期:2013-10-30   

  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北京10月29日讯(记者 李远 郦圆 孙红):美丽是视觉印象,是心灵感受,最能唤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渴求和保护环境的良知。而绿色是生命,也象征着希望,一座拥有绿色的县城,必定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地方。

    桑干河,百鸟争鸣,鱼翔浅底;金叶榆,迎风傲立,金光熠熠。从山阴高速路连接线行至县城,一路观景、一路闻香,品味着“美丽山阴”的浓郁气息,感受着“塞上明珠”的阵阵“绿”动。

    盐碱地变身水立方,造就了“生态园林”;荒草滩蝶变新县城,修起了“大氧吧”……这些变化见证了山西省山阴县主打“绿色牌”的“乘法效应”,也见证了其打造“县城森林”的脚步从未停歇,美丽山阴不断演绎着绿色“智造”带来的“化蝶”大戏。

    美丽山阴刮起“绿旋风”

    山阴在凤凰涅槃的同时,还要锦上添“绿”。据统计,目前,山阴县城园林绿化率已达到44.13%,特别是桑干河生态新区绿化率已达69.3%。

    山阴县县委书记侯元表示山阴县提出建设以“桑干河生态新区为核心的大县城示范区”,就是要把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化纳入到同一体系,并且要按照“彰显自然、生态、精致、宜居的现代化城市魅力塞上明珠”的要求去全面推进。

    “种下一排树,收获一片林。”笃定前行的山阴人开始给县城做起了“绿色加法”:驱车行驶在山阴,在笔直的街道两侧,金叶榆、桧柏、油松、国槐、云杉、卫矛、海棠、串串红、牵牛花等组成了一道道、一条条随路而走的“绿路”。随着以同太路绿化为核心的县城道路绿化工程逐步实施,县城主干道绿化率已达100%,绿化面积达133.4公顷,并形成了一路一景的特色化道路绿化格局。

    在县城东部,一座新建公园拔地而起,在这片原本适合修建商铺的地段,县委、县政府果断投资640多万元将该地修建为生态式公园,与此同时,全县集中对县城内五大综合型公园进行“再绿化”,充分考虑位置、地形等因素,按照差异化、景观式、园林型的要求实施绿化,在全面提升整个县城品味和内涵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塞上江南”的韵味。

    如今,抬头见绿、举步闻香,树越来越多,景越来越美……悄然中,山阴,这座塞外小城的底色已经被绿色所替代,正在逐步变为一座“绿都”。 

    盐碱地变身“水立方”

    盐碱地,曾经是荒芜的代名词。而在山阴县,一片不毛之地却焕发了勃勃生机。2011年3月,山阴县生态新区正式启动,“生态新城”的理念,悄然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以保护湿地,做活“水”文章,成为打造生态新区自然景观、改变山阴城市面貌的重要抓手。一场以收复“湿地”为目的的战役拉近了这里人们与水的距离,山阴将是一座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生态新城。

    清晨,700多亩蔚蓝色的河阳湖中,上百只野鸭和许多不知名鸟类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或低首弄影,优雅的身姿为整个桑干河湿地凭添了勃勃生机。曾经的盐碱地、乱河滩俨然变为了一个巨大的生态园林。

    作为山阴县建设“以桑干河生态新区为核心的大县城示范区”的重要支点,该工程启动一年多来已在长36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依河而建了10大系列湖,新增水面3000多亩,总蓄水量1000多万立方米,栽植乔灌木600多个品种、20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到2.6万亩。

    “桑干河湿地修复治理所投入的不是资金,而是一座县城的现实与未来,承载着建设‘美丽山阴’和‘塞上明珠’的光荣使命。”山阴县县长南志中说,山阴将用最短的时间建设一座生态、绿色、高品质、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大县城。

    一方绿地、一汪浅滩,甚至一片芦苇、几个鸟窝,更甚之每一个河弯、护堤都煞费苦心,处处流露出自然、生态、精致、宜居的建设理念,和对“美丽山阴”、“塞上明珠”的不懈追求。正是源于这样的理念,桑干河新区建成后75%的土地为树林和草皮,绿色将是桑干河新区最浓重的“底色”。

    在家门口赏鱼观鸟、品位水天一色、感受林带脉脉……许多人的美丽梦想正在山阴变为现实,对于地处晋北的洪涛儿女,他们渴望的“梦里水乡”已渐行渐近。

    在细节中凝聚,在点滴中变化。绿色梦想,正由此伸向远方。山阴,正在成为一颗彰显自然、生态、精致、宜居的现代化城市魅力的“塞上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