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热线,云南在线,中国云南综合新闻门户网站

热门TAG标签:

守望绿水青山 支撑幸福起点 看搬迁安置部门如何绘就水利移民的幸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23

9月29日,车马碧水库移民安置点文河新村新建的小洋楼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村头,一棵生长了百年的麻栎树是在2019年随着大罗贵村的移民一起迁移到此的。经过近两年的生长,如今它枝叶繁茂,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充满生机。

  这棵树见证了搬迁安置部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决打赢搬迁安置特殊“战役”,见证了安置区美丽乡村建设初步成型,见证了马龙区几代人的搬迁梦终成现实。产业兴县、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当地政府为大罗贵村移民子孙后代擘画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蓝图已然走进移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高瞻远瞩绘蓝图

  曲靖市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山高谷深,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受喀斯特地貌限制,大中型骨干控制性水源工程和配置工程严重不足,配套引水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就提出在中心城区上游建设一座大型水库的构想。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2003年,车马碧水库建设工作进入前期调研,2014年被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2017年8月省水利厅、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分别批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报告,2017年11月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启动,12月主体工程全面开工。

  车马碧水库是曲靖水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水利建设的龙头核心工程,建成后年平均供水量可达7135万立方米,服务马龙、麒麟、经开、陆良“三区一县”,供曲靖大型灌区农灌用水、曲靖经开区工业用水、南盘江河道生态补水、曲靖中心城区景观需水,收获“一水四用”效益,对恢复曲靖大型灌区缺灌耕地用水和缓解曲靖中心城区用水矛盾具有重大意义。车马碧水库还成为了马龙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引爆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也将成为云贵高原一颗璀璨的新明珠。

  统筹推进再“加码”

  “车马碧水库项目建设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带动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曲靖市马龙区委书记李伟说。

  面对机遇,马龙区委、区政府统筹推进重点工作,把搬迁安置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安置采取农业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集中安置521户2075人,分散安置23户118人;规划9个集中安置点和5个分散安置点。2017年,在云南省搬迁安置部门的支持下,车马碧水库搬迁安置工作拉开序幕。

  为使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落地见效,马龙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副组长,区直2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的领导、指挥和协调工作。

  该领导小组下设“一个指挥部、五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工程建设资金筹措、移民安置、信访维稳、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核等工作。期间,马龙区搬迁安置办公室的全体干部职工作为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采取指挥部办公室与搬迁安置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员”的工作机制。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按照县级模式,组建乡镇指挥部,抽调村、组精干力量组建专班,负责具体工作,实现了指挥部统筹高效、各级上下协调、事事落地落小的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时,指挥部根据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报告,采取专班跟进工作制,结合马龙区实际,按照乡镇(街道)、产权单位的职能职责,制定出台规范、严谨、操作性较强的《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方案》,要求按法定程序依法组织抓好落实。

  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车马碧水库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实施进度大幅提前,确保了主体工程建设无障碍施工。截至2020年9月底,实现了征地移民投资全面落实,移民专项设施改(复)建工程全面实施,淹没区旧房全面拆除的喜人成绩。移民群众提前1年搬迁入住新居,群众工作也获得各级领导的肯定。

  政策落地有保障

  “在这场浩大的移民迁安工作中,移民群众才是主角。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搬迁安置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没有他们的牺牲奉献,车马碧水利工程无法建成。”车马碧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石飞说。

  为保障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搬迁安置部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了解到移民群众不怕搬迁,而是怕搬迁政策和移民过程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为消除移民群众的“怕”,搬迁安置部门把法治公正、行政公开、制度公平贯穿始终,推进搬迁安置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保障搬迁安置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搬迁安置过程中,搬迁安置部门严格执行摸底调查、征地公告发放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确保整个移民工作严谨合法。遇事召开移民代表大会,议事后由多数移民代表进行表决。同时,将主要工作力量向搬迁一线倾斜,确保“情况在一线了解、矛盾在一线化解”,并在现场设立咨询处,由工作人员为群众答疑解惑。

  2018年8月9日,正值征地、搬迁工作的关键时期,高保睿调任马过河镇任镇长。此后的两年,他和当地的搬迁安置工作者一起,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抓住问题关键,吃透移民政策,做实移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有力推进了马过河镇移民搬迁工作。

  “2018年是马过河镇移民搬迁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紧要关头的一年,政策宣传到位是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关键。”高保睿说。

  为确保移民政策法规宣传工作落实到位,在高保睿的带领下,搬迁安置工作者每天深入村庄,走家串户,推心置腹与群众交谈,把宣传手册中较难理解的条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逐字逐句为群众进行讲解,并设身处地与群众算账对比,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组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20余场,召开群众会议30余次,讲解移民搬迁和后扶的政策。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移民群众转变了思想,消除了顾虑,主动签订搬迁协议,积极开展房屋建设。正是有切实为移民群众办实事的“贴心人”的付出,确保了搬迁安置工作顺利推进。

  移民工作离不开搬迁安置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更离不开基础保障。搬迁安置工作启动以来,库区和安置区流传着一本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手册涵盖了水库建设对马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为马龙区人民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现实意义。手册还对搬迁安置工作的法律和政策依据、补偿办法等移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一一作了详尽的解释。

  “我们全家都看了,很有帮助。”移民徐兴存表示,“搬迁安置工作启动以来‘捧读’政策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言语,道出了移民群众对搬迁安置部门宣传工作的认可。

  有用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到位的宣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搬迁安置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移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了搬迁安置工作的开展。

  “统规联建”确保移民群众提前搬迁

  “要实现搬得出,安置住房是关键。新村建得咋样、房子盖得结实不结实、价钱贵不贵这3个问题是移民群众最关心的。”马龙区搬迁安置办主任杜少云坦言。

  如何才能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建盖起让移民群众满意的新房”成了移民安置工作者们的“操心事”。为解决这一矛盾,搬迁安置工作者们绞尽脑汁,反反复复带领相关人员到移民家中做工作、听意见。渐渐地,搬迁安置工作者们摸索出“统规联建”的新村房屋建设模式。

  “统规联建”是根据“政府主导、移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管理的要求,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移民联合建房”的模式开展移民房屋建设。

  通过村民的推选,14位移民成为联建委员会的成员。他们中有村干部、党员、有具备工程建设经验的移民群众。从此,肩负起搬迁安置房建设工程监督职责的他们就扎根在工地现场,负责对施工方在建房中是否按规划和合同进行施工,以及工程质量、工程进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和验收。

  “每天看着一幢幢小楼建起来,心里就有劲。建房的时候把好每一关,不仅自己住着踏实,全村的群众住着都踏实。”联建委员李建文说。

  “联建委员会的委员们对建房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从房屋基础、地圈梁浇筑、梁柱构造,乃至砖、钢筋等建筑材料的选用到外观装饰、建设进度等,都一一把关。有他们在,我们放心也安心。”移民群众林德乔说。

  同时,“统规联建”也让移民群众成了“主人翁”。联建委员会找到移民群众陆福正请他帮助建房时,陆福正说:“只要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再苦再累都值得。”建房过程中,房屋院墙的窗子已经安装完,但大家觉得不太美观,要重新安装。陆福正爽快地答应了,并按照新的方案进行建设。在工程建设中,他每天守在工地监督工程质量,确保房屋不出任何问题。

  通过实施“统规联建”,搬迁安置工程达到了施工安全有保障、工程质量达标准、工程进度超预期、建设成本能降低的良好效果,为实现移民群众提前1年搬迁入住,主体工程建设无障碍施工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看着干净漂亮、整齐划一的新村庄,住着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新楼房,移民群众心里别提多高兴。川洞新村移民徐发柱说:“以前在老村子最让我头疼的事就是‘出行难’,通往村里的唯一道路是一座宽约2米的铁板桥。现在搬到新村庄,出门就是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学校就在家门口,镇卫生院也近,看病方便了。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收获了幸福感。”

  为表达感激之情,移民群众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标语悬挂在村民议事活动中心的墙上,遒劲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移民群众对搬迁安置工作的肯定,承载着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法治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为让社区治理有深度、有维度、有态度、有温度,搬迁安置部门协助安置区完善社会综合管理体制,将法治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筑牢安置区依法治理的根基。

  期间,安置区完善“民约村治”契约式治理模式,打造有序的安置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并抓好民生实事工程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安置区协调发展,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置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党支部为中心,采取支部引路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方式,把村风民风培育、村庄环境治理、村民增收致富作为新村管理的重点,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工作;成立村庄环境管理委员会、红白喜事监事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负责村级事务的管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安置区在安置点规划和设置群众文化娱乐室、图书室,以及象棋、扑克、乒乓球等群众参与度高的娱乐设施,并组建健身舞蹈队。通过开展民族舞和广场舞等健身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比赛,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的情感沟通交流,增强了邻里之间的团结互助意识,树立了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同时,安置区构筑正能量的精神文化阵地。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讲堂,传承良好家规家训家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感化身边人;建立村民微信群,在群内推送党的政策、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教育引导群众遵守党的政策,向先进学习;每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评选出尊老爱幼、爱护环境、遵纪守法、无私奉献、创业致富的先进模范家庭和个人,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村民向榜样学习;每年开展一次慰问贫困户、留守儿童、老党员活动。

  安置区发挥志愿者群体力量,组织党员和年轻村民成立志愿服务队,针对老年户、残疾户、重病户等开展心连心一帮一结对服务,为群众打扫卫生、搬运物品;放置便民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急救包、工具包等物品;放置便民服务登记册,群众有需要帮助解决的事情和好的意见建议,可登记在便民服务册上,村组根据实际,安排人员进行落实。

  如今,欣欣向荣的移民新村等待着水库下闸蓄水后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移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无限希冀。

  后扶项目助移民奔小康

  移民搬迁后,要确保能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搬迁安置部门创新理念,提前谋划,编制《车马碧水库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后扶产业发展规划》,完成了车马碧水库王家庄片区苹果种植项目,以及9个移民安置点省级“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可研编制工作。项目的实施,可有效解决移民因投资不足而导致配套设施不完善、移民产业单一、增收致富困难的问题,实现移民搬迁安置与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同步见效的目标。

  同时,搬迁安置部门帮助移民成立合作社,按照村社合一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入股的方式发展苹果种植,促进村集体经济与民生事业协调发展;根据移民群众的需求,组织他们参加县、镇开展的种养殖、电工、厨师等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挖掘他们的自身潜力,激发内生动力,让移民群众真正走上致富路;通过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扶贫网格员、乡镇包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开展“送岗入村、送岗入户”活动,将就业岗位信息送到移民群众手中,依托乡镇(街道)社保所,让劳务输出工作资源更多、专业性更强,促进村劳动力输出就业,增加群众务工收入。

  为加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力度,搬迁安置部门多方联动、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向库区倾斜,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增强了后劲。

  据了解,搬迁安置部门已整合并落实民宗、搬迁安置、林业、扶贫、交通、住建、烟草等部门项目资金1754.75万元投入库区建设。通过民族示范村、“美丽家园·小康库区”、太阳能、燃气下乡、新型烤房等项目的实施,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让移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心。

  下一步,在车马碧水库库区综合开发上,当地还将规划用地104平方公里,用于集健身、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和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

  乘着东风,车马碧水库安置区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画面正悄然形成。与此同时,自立自强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品质、感恩奋进的思想,也在当地群众中扎根生长。

  

(责任编辑:喻自洲 审核:卢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