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热线,云南在线,中国云南综合新闻门户网站

热门TAG标签:

财商教育就是学炒股?打鸡血、杀猪盘的背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财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4

  用“分期付款”来购买“高投资回报预期”的财商课程,这是不是最大的黑色幽默?

  缺失的认知和彷徨的金钱观

  身边常常有个奇怪的现象:少时不谈钱,等到不得不直面金钱了,才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金钱运作机制认知过少。

  一部分来自于常识的缺失。钱是怎么来的,一个人当下所对应的状态大致能挣多少钱,需要支付哪些缺口,未来还有哪些“大坑”需要提前考虑,全无切身概念。新闻中屡见不鲜的是父母辛辛苦苦搬砖而孩子重金打赏主播、游戏巨额充值或是集资追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某些APP的短视频,让人觉得做啥都来钱快且很轻松,比如送外卖可以“高兴就送,不高兴就不接单”,“每月几万块”,堪称当代一大吊诡现象。

  另一部分或许来自于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由此而来的非理性虚荣。

  “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各种solgan有意无意引导消费,有一段时间各种节日都被过成购物节,让人怀疑终有一天商家也会敲锣打鼓地庆祝清明。2011年,17岁的高中生王同学为了一个iPhone 4手机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脏,8年后的跟踪报道称,他已因器官衰竭而卧床不起。有人在新闻下冷酷留言,称如果王同学生活在当下可能面临“更多选择”,比如现金贷、校园贷甚至裸贷——这真是一句寒意入骨、痛心疾首的控诉。

  也有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几千元的工资还没焐热就开始巨资包装自己,因为“你不敢买贵的东西是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好东西”,“学会花钱才能提升自己的档次,花出去的最终都会赚回来的”——虽然努力往上的心意没错,但付出金钱并不一定能换来确定的通途,那些不幸下坠的恐怕很少能有安全垫,只会越陷越深。

  当然未必每个人都那么容易被简单的一支口红或一条裙子打动,但如果是你确实买不起的东西,比如一辆豪车,一栋豪宅甚至是一艘游艇呢?财富焦虑蔓延,动作就会变形。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里将这种关系说得很前瞻:“丰盛作为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不但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的大前提,而且还作为一种理想,为这个社会所追求。每个人都希望在丰盛中获得更多的物,以满足自身的欲望。当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开始用符号来追求个性的满足。”在这一点上,表象迥异的各个阶层之间其实并无差异。

  然后还有违规行为和诈骗。金融的,电信的,网络的;明的,暗的;有模有样有PPT的,或者资料粗糙、根本连谎也不想圆的……P2P团灭了,山寨币还在上演,不知道还有哪些正在虎视眈眈。似乎总有那么一款,“磨刀霍霍向韭菜”。

  说到底,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对于金钱的教育还是太不充分了。有的父母从来不让孩子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忧;有的父母只按眼前看得到的利益去安排孩子的未来。有的家庭特别怕孩子们知道自己有钱,有的家庭则特别怕孩子们知道自己没钱。但不管怎样,即便与孩子有关的事项,在决定的过程中似乎都和孩子们没有关系,因为“小孩什么也不懂”。

  没有参与和体会,缺乏坦白公开的讨论,自然也少了共情。人常说富裕人家的孩子不容易懂得人世艰辛,但经济困窘人家的孩子也未必真的理解“一分一毫来之不易”。然后长大——但“长大”本身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所有欠下的知识点,仍需要在某些时点得到“教育”,只是那个时候的代价可能更大。《富爸爸穷爸爸》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及时教孩子金钱的知识,那么将来就有其他人来取代你。比如债主、警方甚至是骗子。”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财商教育,或许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财商教育是否就是“技能学”?

  曾有个针对某一线城市中学生的财商专项,结果收集来的问题基本都是在问“炒股怎样才能挣钱”,而通货膨胀、日常预算、大额支出管理等话题则少人问津。

  但关于金钱和财商的教育并不简单等同于“理财技能学”。它更侧重于培养金钱观和价值观,以及对风险的认知和对财富的管理能力,目的是帮助民众减少认知误区,更为妥善地安排好日常生活,并为未来的就业、投资、创业等起到一定的思维指导作用。

  我国的财商教育起步较晚。一方面,很多教育活动侧重于对某类投资活动或某种金融产品进行风险提示,虽然起到了补缺的作用,但并不足以帮助受众建立起全面的系统的金钱观和理财观。另一方面,相关教育往往只针对成年人的投资行为,而较少覆盖到更广阔的人群如青少年及老年人。

  其实“收”与“支”是硬币的两面,如果连处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能力都欠缺,只顾着捡金子,最大可能是遍地遇坑。

  相对而言,海外在金钱教育上要前置一些,并且内容设置也更加全面。不少国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教授基础的经济与金融知识,并且根据受众年龄层次的变化而调整相关内容与重点。

  英国是首批制定并实施金融知识教育国家战略的国家之一。2006年,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制定了英国首个金融教育国家战略(2006-2011),并以此加强对学校金融教育的支持。2010年,英国成立消费者金融教育局(CFEB),后更名为咨询服务公司(MAS),代替FSA承担起金融教育的职责,并将重点放在青少年教育领域。

  加拿大各省的课程大纲均将“金融知识”(Financial Literacy)作为必修课之一,自小学4年级开始有专门的章节,一直持续到12年级。金融素养战略包括公民意识、经济理解、个人理财和消费者意识四个关键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对个人财务、当地和全球经济以及他们作为消费者的选择结果的理解。

  可喜的是,我国的青少年财商教育近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2010年,中国教育部直属的教育学会设立“十二五”国家一级课题《中小学财商(理财)教育的实验与探索》。

  ·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110号)中提出,加大普及证券期货知识力度,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试点。

  ·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动部分大中小学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 2017 年9月,中国证监会推动“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试点”,在20 余个省、市、县、自治区开展试点工作。

  · 2019年,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将投资者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2020年,全国两会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金融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素质技能。

  但即便有前瞻的规划与实践,也不代表有“包治百病”的课程。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2003年素养和教育委员会成立后,财商教育更是成为国家教育战略之一。但年轻人的卡债仍然极其惊人,散户论坛Wall Street Bets在疫情期间一战成名,勇猛冲杀,仍无法避免散户被割韭菜的命运。

  一个名为CFEE(Canadian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的组织在2020年10月发布了一项针对加拿大专上院校学生的调研。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在金融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分别是:与财务压力共存(64%)、预算的准备与执行(57%)、支付学费(53%)、支付及管理每月生活费(50%)、与管理自身财务相关的其他综合性问题(48%),而最希望了解的话题则包括:如何为未来投资(76%)、储蓄之道(59%)、创建和执行预算(52%)、建立财务健康的生活方式(55%)、报税准备(55%)、如何应对突发的巨额支出(55%)。可见从有所认知到真正有能力管理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金融体系日益复杂化,零售主导型的社会文化,个体性差异和社区环境的影响,都让财商教育不断面临新的难题。但正因如此,这项工作才要持续、有规划地进行下去,民众才能常学常新,不断提升金融素养。

  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曾指出,“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没有吹糠见米的效果,不是教了大家马上就发财,而要立足价值观教育,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珍惜财富、克勤克俭的价值观。”延展至综合意义上的金钱与财商教育,这句话同样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在混战中寻求规范:各家机构能做些什么?

  财商教育的升温已有些年头,企查查数据显示,仅2019 年,新增的财商教育机构就达1865家,为历年来最高。疫情期间民众居家理财热情高涨,也起到了催化市场蓬勃发展的作用。

  但市面上名头繁多的财商教育机构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很多中小机构的重点是营销和转化,在课程设计上同质化严重,充斥着大量廉价鸡汤和不严谨的鸡血。一些机构打着财商教育的名号,在不持有投顾执照的情况下违规荐股荐基,部分甚至与庄家合谋制造“杀猪盘”,或直接将客户引流至非法金融活动及产品,对群众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而这种急功近利和野蛮生长也破坏了行业的生存环境,大起大落之间,乱象迭出。

  有观点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财商教育与投顾业务相互割裂,导致行业出现大量擦边球,因而所有与金融有关的教育活动都应该被纳入监管范畴,实行牌照式管理。

  但这个观点既对也不完全对。

  有一个理念必须要明确:不是所有领域都要成为赚钱的赛道。金钱观和财商的教育是国民素质层面的教育,体现的是国家未来在人力素养和技能方面的战略方向,因此不能仅以对待盈利性行业的标准和眼光去看待。金融机构、教育部门、培训机构甚至公益组织都需要参与进来,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教育框架。

  有关金融知识的初步认知、经济现象的了解和解释等方面,可以与数学、社会科学、人文历史等科目密切结合,无缝嵌入现有教育体系。相关知识点的设计可由金融监管部门协同同业组织和资深人员提供专业支持和审慎评估,再由小学、中学、专上教师结合不同场景进行实践性质的教学。

  有关投资理财类技能,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持牌优势,在金融教育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上做出拓展。如涉及牌照业务,须严格遵守监管规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在KYC(知晓你客户)的指引下,针对符合条件的投资者进行展业;如为普及型内容,则更不能唯“流量”是图,而应借助“投资者教育”推广契机,为提升社区和民众的金融意识做出更多贡献。这是金融机构作为“社会公民”角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亦是品牌力提升的真正利器。而专门的财商教育机构也可以找准定位,针对特定年龄群,或者特定的细分领域,切实做好课程设计、产品体验,稳扎稳打,步步深耕。

  虽然未必所有类型的财商教育机构都必须接受金融牌照管理,但尽快推动课程标准的建立和授课老师的资格认证,并明确一旦发生纠纷后可寻求指引的主管机构及相关处置原则,却应立即提上议程。关于财商教育的顶层设计比如国家层面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等,也需要不断得以完善并持续推进。

  作者简介:叶毓蔚,资深金融从业人员,曾任知名规划发展部总经理,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